近日,2021汽车零部件企业“双百强”(即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以下简称“2021全球零部件百强”和“2021中国零部件百强”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双百强’评选活动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成长为最具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排行榜之一。榜单充分反映了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格局、企业品牌影响力、技术先进性和综合盈利能力。‘双百强’评选对于引领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对标国际先进企业、寻找技术差距、分析国际竞争格局有重要意义,为国际汽车行业深入了解中国零部件产业、寻找领先的中国合作伙伴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说。
12家中企入围全球榜单且排名大多提升
2021年,《中国汽车报》社本着真实、准确、谨慎的态度,历时4个月,以2020年汽车零部件企业业务营业收入为惟一评价依据,对近500家企业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核实。在德国蓓睿适管理咨询公司的数据支持下,确保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最终制作完成了2021“双百强”榜单。同时,国际领先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作为智力支持方,对2021“双百强”榜单进行了深入解读,就此编撰的白皮书也在此次活动上正式发布。
2021全球零部件百强榜单中,排在前5位的企业依次是德国博世、日本电装、德国大陆、中国潍柴集团及德国采埃孚。今年,共有12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零部件百强榜单,潍柴集团、华域汽车、北京海纳川、宁波均胜电子、宁德时代、玉柴集团、广汽部件、中航汽车、中策橡胶、法士特集团、中信戴卡、东风零部件集团,分别列全球零部件百强榜单的第4、第11、第29、第37、第48、第52、第56、第64、第67、第70、第90、第100位。值得一提的是,这12家上榜全球零部件百强的中国企业,有8家较去年排位有提升,特别是法士特和玉柴集团,分别上升27位和22位。
2021中国零部件百强榜单中,排在前5位的是潍柴集团、华域汽车、北京海纳川、宁波均胜电子、宁德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上榜中国零部件百强的企业中,零部件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的有34家,较去年的31家又有所增加,其中潍柴集团更是突破2000亿元,达到了2493亿元;华域汽车突破1000亿元,达到1336亿元。此外,日照兴业以23.43亿元的销售额荣膺中国零部件百强第100名,2020年榜单第100名的销售额为19.24亿元。
中国零部件行业“风景独好” 展现四大发展趋势
去年,全球汽车销量下滑,全球零部件百强营收整体同比下降超10%,但中国企业整体营收逆势增长,占比提升至11%,全球排名提升明显。
对此,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方寅亮表示,2020年外部环境给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变化。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出销量稳固、商用车不降反增、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展且高端品牌逆势上涨等现象,并推动零部件行业形成四大变化趋势,分别是中国企业收入占比增加、研发投入占比加大、主营商用车企业收入增加及产品结构调整。
具体来看,2021全球零部件百强榜单中,凭借商用车、新能源汽车领域优势和增势突出,中国企业整体营收逆势增长,收入占比从9%增长至11%,全球排名提升明显;在中国零部件百强营收逆势增长情况下,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在营收中的占比从3.9%增加到4.1%,以实现竞争力提升与前瞻布局;中国零部件百强企业整体稳定,90家去年今年两年均上榜,其中2/3的企业营收有所增长;主营商用车零部件的领先企业营收增长明显,年增长(17%)远大于平均值的8%;传统类企业收入分化,发动机板块提升,其他板块(如内外饰)下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板块逆势增长,营收和利润齐升,且大力持续进行研发。
德国睿蓓适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Jan Dannenberg(杨·丹能博格)表示,受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零部件百强的总体销售额收缩明显,盈利率下降超过50%。10年前,只有一家中国企业能进入全球百强,10年后,平均每10家企业就有一家来自中国,即全球零部件百强中有10%的企业来自中国,预计未来这个占比还将继续增加。
行业加速转型 供应链条仍存市场风险
辛宁表示,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新变革之下的主力担当,引领着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国际零部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为胶着,面对“新四化”,不少龙头企业奋力转身,希望继续抢占新兴市场。
从2021中国零部件百强榜单可以看到,企业利润率整体小幅增长,新能源汽车和发动机板块营收增长明显。其中,新能源汽车板块快速崛起,并购和研发成为两大驱动力,领先企业研发投入巨大;发动机板块,受国六排放标准出台、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发动机国内替代进程加速等利好因素影响,企业营收和研发投入相继增长。特别值得关注的汽车电子板块,受疫情影响国外上游供应链不稳定,如芯片短缺,企业整体营收下降。而传统零部件企业遭遇增速瓶颈,正在加大研发投入紧抓新浪潮。
当下,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全面、深刻的百年巨变,转型升级处于关键阶段。为高质量完成碳中和这道行业终极命题,零部件企业需要积极转变自身价值链定位,拥抱产业未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则指出,截至目前,各整车企业生产受芯片短缺影响的程度不一,影响跨度在3%~30%之间,预计2021年四季度情况可以得到显著缓解。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也直接导致了相关零部件价格的提升,这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压力,加剧了企业能否达成利润目标的风险。
转变价值链定位 整零共塑生态拥抱未来
在发布会现场,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副总编辑兼《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主持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的供应链变革”圆桌论坛,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助理穆稳、重庆长安汽车产品首席执行官兼新闻发言人吴礼军、博世中国副总裁朱光伟、均胜电子副总裁郭继舜、汽车零部件行业资深专家郭惠俊共同探讨了汽车“新四化”发展下,整个供应链的变化趋势及企业应对之道。
穆稳表示,传统企业在开展电动化转型时,需与供应商进行更深度的合作,通过“抱团取暖”才能共同度过尚不能实现盈利的“冬天”。
吴礼军认为,“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使得采购供应链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整零合作双方的角色未来会经常相互转换。
朱光伟介绍称,博世一直坚持软硬结合发展,去年在中国成立了集团层面的博世中国创新与软件开发中心,也是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从合作的长度来讲,以往零部件交付之后就是售后的部分,今后零部件交付以后,则是新的增值过程的开始或者说是新的业务模式的开始。
在郭继舜看来,智能化和电动化带来汽车产业链技术向上游转移,系统和零部件的集成化程度不断提升,模块化和平台化趋势凸显,这就要求供应链企业有更强的研发和技术整合能力。同时,汽车的定义能力在下移,向整车企业移动。整车企业在复杂系统中定义功能和性能的话语权增加,供应商与其形成协作关系,联合开发。
郭惠俊表示,整零合作不仅仅是供应或配套关系,更多的是生态关系。整车企业应该把供应商看作自己的合作伙伴、生态伙伴,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新车产销大国宝座,并在疫情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世界汽车产业中心还将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将为零部件行业提供巨大的战略机遇。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空间将是自主零部件企业得天独厚的核心优势。”辛宁说。(记者 赵玲玲)
转自:中国汽车报